累積財富的過程如同打電玩,要達到心目中財富自由的終點,有許多的關卡要突破。正所謂一文錢逼死英雄好漢,現實世界中的「錢關」如果過不了,不像虛擬世界重來就好。期許藉由這個案例的分享,讓還有機會亡羊補牢的讀者,擺脫原本走鋼索的財務狀態,前往康莊大道。
(案例乃化名後之實際案例)
小葵是一位32歲的單身OL,進入職場已有7年的時間,目前依然跟父母同住。小葵還有一位已經結婚的哥哥,哥哥嫂嫂加2歲的姪子也一起住在家裡。
家裡人都催促她趕緊結婚生小孩,但她看嫂嫂要上班,回到家還要做家務、照顧小孩,覺得單身還是逍遙自在。
小葵單身32年,她就像是社會上說的〝腐女〞,懶懶散散的,覺得現在的生活很好,不想改變,又因爲住在家裡,小葵的錢幾乎都花在自己身上。
小時候父母就告訴她,工作後要存錢。但她不懂投資,所以就是買儲蓄險、定存,後來看身邊的朋友誇說自己投資賺很多錢,又說小葵買保險存錢的理財行為,連通膨都扛不過,根本是存心酸的。
小葵覺得朋友講得話也有道理,就開始投資基金、買股票,甚至還投資了英國停車場。
但這幾年總結下來讓小葵覺得,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績效跟存錢沒什麼區別;股票也都是聽朋友的,雖然有賺,但也賠了不少;英國停車場這件事,讓小葵只能連連嘆氣。
小葵開始從新思考,這些看起來是在替未來打算的投資舉動,會不會根本只是一個美好的、會賺錢的想像而已?她當初會開始進行投資,是因為家人和朋友告訴她,不這麼做的話,光靠自己工作賺錢,根本沒辦法支付以後的花費。
「那麼我到底以後會有什麼花費呢?」
於是小葵上網找資料,看到了Emma的文章,並寫信進一步了解「為什麼要收費?可以得到什麼?可以解決哪些問題?」,才恍然大悟,自己過去因為不了解而冒然進行投資所造成的虧損,遠遠高於顧問費,若能早知道,就能少走冤枉路了。
|誤區三:依樣畫葫蘆
人,做為一個獨立的個體,有自己的個性;
累積財富,也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與方式。
累積財富的過程,人們通常會尋求有經驗者的意見。「聽父母的」,是經常聽到的其中一種做決定的緣由,有些人是被親情道德綁架,為了家庭和諧而不得不做;有些人是真的不了解,而簡單相信父母的經驗談。
父母的經驗是否適用於現在?
以常見的儲蓄險來說,十幾二十年前是高利率時代,那時候的儲蓄險利率可高達8%以上,父母會建議子女們購買儲蓄險的原因想當然不言而喻了。
當年,放在保險公司、放在銀行定存,若以8%複利滾存,大約9年就能翻一倍。然而低利率時代的現在,放了三四十年也不會翻一倍,且利率持續下降的趨勢仍然存在。
看網路、報章雜誌
小葵在諮詢的過程中也提到她在網絡上及媒體報章雜誌中,看到有不少文章提到『退休,必須要準備多少錢?子女教育需要花多少錢?保險應該要怎麼保?』,從而詢問我的想法。
看網路、報章雜誌
小葵在諮詢的過程中也提到她在網絡上及媒體報章雜誌中,看到有不少文章提到『退休,必須要準備多少錢?子女教育需要花多少錢?保險應該要怎麼保?』,從而詢問我的想法。
我告訴她,這些都是很棒的內容可以給大家參考。
然而,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要能夠理解 - 明白了「必須透過"錢"來解決屬於自己的問題,並且思考著如何獲得所需要的目標金額」,這是非常好的,但是千萬不要照本宣科。
然而,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要能夠理解 - 明白了「必須透過"錢"來解決屬於自己的問題,並且思考著如何獲得所需要的目標金額」,這是非常好的,但是千萬不要照本宣科。
畢竟,我們每個人的收入不一樣、花費不一樣、家庭結構不一樣、年紀不一樣、能夠提供孩子金錢上的資助到幾歲不一樣、想退休的時間點不一樣、娛樂旅遊的預算及頻率也不一樣…,別人的故事可以做為參考,但不能拿來和自己相提並論。
聽朋友的 V.S. 聽聽自己的
必須要回歸到自己身上。
什麼意思呢?這是著名的黃金圈理論。
什麼意思呢?這是著名的黃金圈理論。
談的是:「為什麼有些人或組織會比其他人或組織更有創新能力、影響力和獲利能力?這是因為他們從 WHY 開始,而不是 WHAT。他們專注於 Why they do what they do - 使命、願景和信念。而不是專注於實際的產品、服務或特點。
圖片來源:https://reurl.cc/q8p0vq |
套用在累積財富這件事也是同樣的道理。當關注的是哪個理財產品報酬率比較高、哪個投資比較有機會賺到錢,卻不知道你為何而做、希望達到什麼目的,唯一的想法就只是「想要多賺一點錢」的話,很容易陷入「比較投資商品」的迴圈而不自知。
因此,我請小葵完成這張表,這些是小葵的目標,那麼你的是什麼呢?
完成這張表之後,下一篇將分享財務規劃中最「一翻兩瞪眼」的步驟,屆時小葵會很明確的知道,若按照目前的財務現況與投資狀況,繼續往下走,可否達成所列出的目標呢?
沒有留言
張貼留言